主辦單位:山東省人民政府
官網承建:山東省互聯網傳媒集團大眾網
備案證號:魯ICP備09023866號-50
□ 本報記者 張春曉 趙小菊
民營經濟是山東未來發展的巨大“潛力板”。為最大限度挖掘潛力、激發活力,我省推出系列措施精準施策,以深化“一次辦好”改革為統領,多措并舉全面優化營商環境。
評價政策好不好,要看企業家臉上笑不笑、笑得燦不燦爛;判斷營商環境優劣,要看企業家體驗感好不好、發展信心足不足。致力于此,我省直面改革中的難點、政策落實中的堵點、職能轉變中的薄弱點,全面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不斷提升民營企業家信心。
制度創新,力破審批難審批慢
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民營經濟天生具有改革的基因、創新的沖勁,而審批難、審批慢,可以說是民營企業共同的“痛點”。精準對接民營企業所需所盼,去年以來尤其是今年,省委、省政府在優化營商環境上持續加碼發力,創新性推出“一次辦好”改革,實施優化企業開辦行動、優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行動等10個專項行動,以“一次辦好”改革倒逼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為民營經濟發展破壁清障。
優化營商環境,思想意識先要轉換到位。我省一家眼鏡店擬轉型升級為眼視光中心(視光診所模式),因有簡單醫療行為需要眼科醫療機構許可證,自2016年起積極聯系相關職能部門辦理,雖然全國多地已有批準眼科門診和眼科診所的先例,但相關職能部門以國家沒有開辦眼科診所的標準為由拒絕審批。
類似的經歷,可能不少民營企業都遇到過。民營經濟就像水,“放管服”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一道道制度壁壘,讓其充分涌流、活力迸發。深化“一次辦好”改革,必須在思想深處克服“以批代管”的慣性,建立“法無禁止即可為”的制度和環境。從今年初的全面展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動員大會,到赴南方三省學習,再到出臺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35條,山東全力推動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實。一年來,山東在思想解放上的變化有目共睹,制度創新意識深入各級黨委、政府工作之中。
11月1日,東營市河口區從事電器工程生意的呂志瑞來到區政務服務大廳,辦理新公司注冊事宜時,大廳工作人員發現其存在公司章程不規范、部分證明材料不清晰等問題,這種情況按規定是不予受理登記的,但考慮到經辦人急于施工且來回路途不便,窗口工作人員啟動了容缺受理程序,當天上午就為呂志瑞發放了營業執照。
“申請材料齊全且符合法定形式后再受理”是以往政務服務審批窗口的通常要求,但今年推行的“容缺受理”制度打破了這一傳統。如果申請人提交的非關鍵性材料存在缺陷或瑕疵,需補正或撤換的,由工作人員出具容缺補正材料通知書,申請人作出書面承諾后,窗口可以先行受理并進入審核程序,需要補缺的材料在承諾期限內通過郵寄等方式補交即可。這種新模式,解決企業“缺件難辦事”的問題,真正實現了提速增效。
善抓商機、快速決策、經營靈活,是民營企業的顯著特點,這對審批速度和效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針對民營企業普遍反映的投資建設項目“慢之痛”,濟南推出了“拿地即開工”審批新模式,通過重構審批流程結構,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分為設計方案聯合審查、施工許可、聯合驗收三個環節,有效利用辦理土地手續期間的時間空窗,使工業項目、其他工程建設項目從取得使用土地批準文件到獲取施工許可證,政府各部門壓減時限50%以上。濟南市政務服務中心管理辦公室主任孔杰介紹,自7月實施以來,已有29個項目進入“拿地即開工”審批程序。
省市縣三級實現“一次辦好”全覆蓋,比中央要求提前兩個多月完成任務;出臺意見在市縣和市屬省級以上開發區全部成立行政審批服務局,實行“一枚印章管審批”;進一步壓縮企業開辦時間,實現新開辦企業3個工作日內完成……一項項含金量高、實打實的改革舉措,降低了民營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激發了民營企業發展活力。
厘清障礙,以問題倒逼改革深入
去年以來,我省接連出臺“非公10條”“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45條”“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35條”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凝心聚力補短板、解矛盾、促發展,決心之大、力度之強讓全省各地民營企業頗為振奮。
但企業對政策環境的需求,不僅在于扶持性政策的出臺,還在于政策的連續性。濰坊嘉實科技孵化產業園是全省首批PPP模式開發的產業園區,項目建設初期,各大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紛紛來聯系業務,尋求合作。嘉實一期7.6萬平方米,銀行貸款1.2億元,一期按期竣工并完成招商,園區內大部分企業已經投產達效。但近兩年,PPP項目在銀行眼里不再是香餑餑,不再給予支持、停止授信,嘉實二期便遇到了融資難題。
而規出多門,常讓企業陷入進退兩難尷尬境地,影響項目落地。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緊鄰市本級,統一執行市級《城市總體規劃》,因在規劃編制和執行過程中,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及開發區產業規劃存在沖突,導致開發區部分項目無法出具規劃設計條件。企業希望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等有機結合,實行“多規合一”,有效解決“規出多門”、各自為政、相互打架等突出問題,建立統一銜接、功能互補、相互協調的空間規劃體系。
問題就是改革瞄準的靶向,今年我省印發了《山東省營商環境評價實施方案》,明確設立6個方面、17個子項目的評價體系,通過電話調查、現場問卷調查、抽取案例等形式,綜合評價各地改善營商環境成效,以評價結果倒逼各地改革深入推進。
目前,我省還正在加快法規規章立改廢工作。與“放管服”改革搞好銜接,加強新設行政許可審查論證、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和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從源頭上解決邊減邊增、明減暗增等問題。全面清理法規規章,修訂、廢止有關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全面清理現行排除限制競爭政策措施,消除經濟發展的實質性障礙。目前,已組織完成54個省直部門和17市的存量政策清理。此次出臺的《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又進一步提出:
年底前完成對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和政策文件的清查,并向全社會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主動服務,讓民企真正有“自己人”感受
隨著我省“一次辦好”改革的深入推進,政府部門服務質量明顯提升。通過“開正門、堵旁門、關后門”,消除權力運行灰色地帶,各種形式的“潛規則”被破除,風清氣正的氛圍更濃。但對民營企業而言,僅有“清”是不夠的,“清”而不“親”、“清”而不為,對民營企業發展信心的提振同樣不利。
對大多數民營企業而言,現在去政府部門辦事不再愁,流程簡化、服務周到,但遇到問題,還是缺乏底氣和勇氣直接找相關部門尋求解決之道。有機會參與相關政府部門組織的座談會、調研會的,可以借機提出訴求,但很多時候,尤其是對中小微企業而言,大部分問題都靠咬牙自己扛。
可喜的變化是,現在我省各級部門早已不再坐等企業上門,而是打開門走出去,以主動服務聽心聲解難題。位于廣饒經濟開發區的東營潤成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產碳素纖維、瀝青改良劑為主的企業,今年上半年因原材料價格上漲,公司資金周轉遇到問題。開發區主動上門調研,了解到公司運營狀況后,積極與銀行進行對接,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
細心察覺企業需求,主動予以解決,潤物細無聲的關注讓企業更有獲得感。立邦新型建材產業基地是立邦投資有限公司在濟南新材料產業園投資建設的新工藝生產項目,今年1月開工,在大門施工時,由于新開辟的出入口處有電網線懸掛,導致水泥攪拌車不能進場,影響施工進度,園區第一時間與供電公司和聯通公司協商,通過改線路的方式,解決企業的難題。在質檢、消防驗收方面,聯合職能部門現場辦公,突出重點整改,順利通過驗收。項目半年就投產達效,現日均產量達到200噸,產品供不應求。
在吸引外來投資方面,政府部門的態度和辦事效率更是關鍵。位于高青經濟開發區的山東立新制藥有限公司高端特色原料藥及制劑項目,由蘇州立新制藥有限公司投資3.66億元設立,繞開國內眾多城市的邀請,2017年公司將這一項目放在山東高青,最看重的便是當地政府細致服務營造的良好環境:政務服務高效透明,實行全程“保姆式”服務,產業配套和基礎設施齊全,完全能夠滿足藥企發展需要。
而為了更好地及時傾聽、主動服務,《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繼續落實領導干部聯系服務企業制度,由省委常委帶頭,每名省級領導至少聯系1個符合新舊動能轉換方向的重點項目和2戶民營企業,分別聯系1個山東駐外省商會和1個外省駐魯商會,一級帶一級,設身處地為企業排憂解難。深入開展“千名干部下基層”活動,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促進政策落地生根,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目的在于,讓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真正感受到“自己人”待遇。
(□ 本報記者 李劍橋 晁明春 都鎮強 劉磊 李明 王晶 參與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