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山東省人民政府
官網承建:山東省互聯網傳媒集團大眾網
備案證號:魯ICP備09023866號-50
南北商戶攜手南北產品交融
浙商馮憲金來魯創業15年,連接南北打響“小義烏”名號
□ 本報記者 劉 磊 本報通訊員 石艷麗
臨近中秋,位于淄博市張店區九級村的淄博義烏小商品城熱鬧非凡,停車場一位難尋。
9月17日,當記者找到淄博華川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馮憲金時,他正在小商品城二期與進駐的商戶交流。“‘義烏模式’加深了大家對‘無商不活,無市不興’的理解,也讓我們這些‘北上’的義烏人漸漸在淄博扎根。”馮憲金笑著說,2003年,自己24歲時便把家搬了過來,這一待就是15年,早已把山東當成第二故鄉。
“當初選擇在山東落地項目,一方面是因為優越的地理區位和良好的營商環境,另一方面是因為友善、務實的社會人文風氣,讓我感覺不到陌生感、距離感。”馮憲金說,簡單講,就是自己跟山東、跟淄博很合拍。
淄博義烏小商品城落地之初,馮憲金滿懷信心。“從手續辦理到項目建成,再到招商引流,政府都幫了大忙。”馮憲金說。但2004年12月小商品城正式開業后,卻并非一帆風順。
商戶進駐率尚可,但客商稀少,人氣慘淡。“空蕩蕩的,沒個人影,我們雖然想盡辦法留住商戶,但依然有許多商戶堅持不下去,退租的退租,轉讓的轉讓。”馮憲金回憶,開業之初進駐的1000多名經營業主中,六成左右是從未做過生意的本地人,開業頭兩年的市場培育成本就超過7000萬元。
“對于沒有創業經驗的業戶,我們跟政府一起使勁,對他們進行針對性培訓,手把手教業戶做生意、找貨源。”馮憲金說。
“發展的主體是企業,政務服務必須圍著企業轉,以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的‘店小二’精神打造最優營商環境。”淄博市委副書記、張店區委書記馬曉磊表示。
2006年春,小商品城慢慢有了人氣,有了“小義烏”的稱號。發展到現在,市場經營品種達到16大類近10萬多個,日均客流量6萬人次左右,成交額從2005年不足2億元激增到2017年的近30億元。
隨著淄博義烏小商品城的快速良性發展,許多早期進駐的商戶在自身努力下,經營業績快速翻番,事業越做越大。很多人從一家店發展到多家店,再到創立自有品牌,并在自己所在的領域有了不錯的口碑。
2008年畢業于山東理工大學的王超便是其中一位。畢業后,王超多處考察與自己專業有關的油畫市場。2009年,王超在義烏與朋友合租了一間小商鋪,主營工藝裝飾畫。9年來,王超的生意“一路小跑”,現已擁有1條走廊、2間畫廊、8間工藝畫室,成為小商品城油畫和工藝畫領域的佼佼者。
淄博義烏小商品城的崛起,不僅為3000多戶經營戶搭建了創業致富的商貿平臺,方便了居民生活,也為廣大批發采購商建立了全國尤其是義烏、溫州、廣州等南方產品的供銷橋梁,形成了南北業戶攜手創業、南北產品交融拓展格局,促進了經濟發展。
近年來,雖然深受網購沖擊,但隨著淄博及山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小義烏”也不斷作出改變。從一期到二期,再到2016年年底試營業的三期,不僅從“批零兼營零售為主”逐漸向“批零兼營批發為主”的業態轉變,也從小商品“海洋”向精品特賣轉變。
在馮憲金看來,三期市場的建設恰逢“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及商業模式不斷創新迭代的時代背景。目前,與三期同時進行建設的還有市場電商平臺“淄博義烏購”和創新孵化基地。“淄博義烏購”將實現同城物流當日到達,創業孵化基地主要以電商為主,建成后將成為淄博首個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綜合孵化基地。
去年以來,山東聚焦聚力“走在前列”目標定位,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其中很多跟企業息息相關。“山東的改變有目共睹,不僅天藍了水清了,營商環境也明顯向好,有效促進了創業就業和市場活力。”馮憲金表示,看到了山東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感覺“整個齊魯大地都動了起來”。